1970年,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一个文官跻身进入了中央军委办事组,并很快成为了北京军区政委,手下统领几十万军队。
军委中很多人,尤其是林彪对此颇为不满。
在他们看来,此人根本不是军队出身,对打仗可谓是毫无经验。如今却要出任这么高的军职,岂不是开玩笑。
毛主席知道后,就当着军委办事组成员的面说道:“你们这个办事组就像黏土一样不透气,需要掺砂子。我已经掺了一个李德生,现在看来还不够,只好再派一个我的老朋友过来。怎么?你们不欢迎?”
毛主席发话谁还敢有异议,就这样,军委中出现了一个文官领导的奇观。
那么,一个文官出身的领导干部为何会在毛主席的支持下跻身进入军委高层?他又何德何能会被毛主席称为“老朋友”呢?
他与毛主席的缘分还要从头说起。
一、被毛主席挖掘赏识
此人名叫纪登奎,发迹前曾在许昌地方工作。
1951年春,毛主席的视察专列途经许昌时一时兴起,便在此停留,然后听取当地领导干部的工作汇报。
时任地委副书记的纪登奎就这样与毛主席相遇。
毛主席见来者是一个年轻人,略带惊讶地问道:“你年纪看上去不大,到而立之年了吗?”
纪登奎摇摇头说:“还没呢,不过也快了,今年二十有八了。”
“我今年58喽,再过两年就到耳顺之年了。还真是有些羡慕你这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呢。”毛主席感叹完后回到了正题:“我这次路过这里,是想了解下这里的情况。”
纪登奎在听到主席的夸赞后心中一喜,然后立即回过神来,认真介绍了许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概况,还汇报了这几年来土改、农业生产以及宣传方面的工作经验。
令毛主席吃惊的是,纪登奎却能脱稿将这大量内容流利地说给他听,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
在他看来,此人年纪轻轻,却思路清晰、谈吐稳健,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显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毛主席还有心考验对方一番,于是,他在谈话即将结束时突然问道:“你挨过整吗?”
“挨过两次。” 纪登奎有些疑惑主席为什么问这个,却还是如实回答,不作任何隐瞒。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我挨得整比你还多一次。那你说,整你是整对了,还是整错了?”
“两次都错了。”纪登奎说完后又简略地讲了他当年遭受整风和批斗时的情况。
“看来你还是有冤屈的,不过挨点整其实对你也好,能成长很多。”毛主席如此说道。
“你整过别人么?”毛主席又问。
“整过。”
“可有整错过人?”
“有。”
“那你杀过人吗?”
“杀过。以前剿匪还有清算恶霸地主的时候杀了很多人。”
“有杀错的没有?”
“有,情况紧急时来不及细究,总归是我工作没做好。”
毛主席问的这几个问题都是相当敏感和尖锐的,如果回答时一个不留神就可能断送掉自己的仕途。
然而,纪登奎对此却毫不掩饰,反而实事求是地回答了问题。
毛主席为眼前这个年轻人敢讲实话而高兴,他觉得自己没看错人。毛主席离开后不久,纪登奎就转正升为了地委书记。
在此后的几年中,毛主席陆续到河南考察十多次,期间每次都会特意要纪登奎过来向他汇报工作。
时间一长,他对纪登奎的能力和人品都有了深入了解,确定他是一位实事求是、行事稳健的优秀干部,因而对其愈发欣赏,在他老人家1967年途径郑州时,还高兴地称呼当时正在河南省委工作的纪登奎为“老朋友”。
有了毛主席的垂青,工作能力本就出众的纪登奎于1968年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一职,执掌一省之牛耳。
二、一句“好朋友”跻身进入中央
1969年4月,中共九大于北京正式召开,而纪登奎身为河南代表团的一员也出席了这场在文革特殊时期召开的会议。
4月12日,纪登奎得到通知:毛主席提名他在后天的大会上公开发言,讲讲他对革命运动的看法,以及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
纪登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能有这个机会要缘于他对这一现状的“正确态度”。
当时,特殊时期开始不久,河南省委就明确表示支持广大群众起来“造反”,纪登奎更是这一派人的代表
1967年1月,河南省军区出面镇压了造反派,与省委展开了激烈斗争。毛主席很快就注意到了河南的乱象,于是,要省委和省军区双方各派代表到北京来谈话。
河南省军区代表在会上对纪登奎的言行极为不满,声称他思想反动。中央却表态说:“对于纪登奎同志的所作所为,毛主席的看法与你们恰恰相反。”
最终,中央在会上判决河南省军区犯了方向路线错误。
正是靠着对中央政策的敏锐感知,纪登奎才能在河南的运动中进一步得到毛主席的赏识。因此,深谙此道的他,特意在会前准备了一篇相当符合毛主席心意的演讲稿。可是,当真正轮到纪登奎发言时,还是感到了少许紧张,而后战战兢兢地从代表席上走向主席台准备发言。
台下全体代表包括部分中央领导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会突然让一个地方干部上台讲话。
毛主席见状向台下介绍说:“这位同志叫纪登奎,他是我的老朋友,长期在河南工作。”
听到此人是毛主席的好朋友,全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听了主席的介绍,纪登奎十分激动,随后开始了自己的演讲。演讲中,他认为党员应该按照新党章严格要求自己,要学会自我批评和加强学习,自觉和虚心地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批评。
在不到十分钟的发言中,纪登奎居然有37处都提到了毛主席。发言最后,他以高呼“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的口号结束。
毛主席听后相当受用,高兴地对周围人说道:“怎么样?我这个老朋友说得还不错吧?”
纪登奎在被毛主席在九大上亲切地称为“老朋友”之后,声望和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被推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
1969年5月2日,毛主席到宾馆接见包括纪登奎在内的河南代表团的领导干部。
在谈话结束时,毛主席说:“登奎啊,没什么问题的话你就到北京工作吧。回头你等总理的电话通知。”
周围人听后心中都不由得一阵羡慕,要知道,不少人一辈子都难以从地方升到中央。然而,纪登奎却出人意料地以能力不足为由婉拒了毛主席,选择回河南继续工作。
6月1日,途径郑州的毛主席再次当面提起了去中央发展的问题。
纪登奎这次依然推辞说,委婉地说道:“主席,我的能力有限,不足以到中央工作。”
“大不了北京和河南两头跑嘛,你不愿意当长工,当个短工还不行吗?” 毛主席有些不高兴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纪登奎要是再不领情就是自找没趣了,于是,他这次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才四十多岁的纪登奎一跃成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在后来又升为政治局常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迅速跻身进入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
三、差点成为接班人
特殊时期开始之后,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的中央军委常委会陷入混乱。
在林彪的提议下,毛主席设立了军委办事组,用以暂代常委会的部分职能。后来,军委办事组实质上更是取代了军委常委会。
1968年3月,军委办事组改组,林彪一伙趁机占据其中,继而控制了军委很大部分的权力。
为了抑制林彪势力的增长,毛主席决定采用“掺沙子”的方法,也就是增选军委办事组人员,在里面安插自己人,纪登奎就在者增选人员的名单之中,可见当时他已然成为主席的心腹。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纪登奎一个文官得以跻身进入军委办事组,并在后来出任了北京军区政委一职,在军中身居高位。
纪登奎在办事组中与林彪集团展开了激烈交锋,逐渐打破了林彪把持军委办事组的局面,基于如此,毛主席对纪登奎的信任程度也因而不断增长。
在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发生动摇后,毛主席开始物色新的接班人人选,而表现出众的纪登奎就顺理成章地被列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中。
在与林彪的一次谈话中,毛主席就明确提出:“我们都60岁往上了,我觉得还是培养60岁以下的好,像李德生、纪登奎等人就挺好的。”只是,由于后来纪登奎在河南任职期间发生的一些问题被检举到中央,毛主席对他的态度又发生了改变。
1971年8月,毛主席在南巡期间与河南的领导同志谈话时,特别问道:“纪登奎这个人怎么样?有人对我说,他当年在河南犯了一些错误,是否属实?”
省委书记刘建勋站出来回答说:“纪登奎同志在河南的工作表现很好。要说犯错误的话,就是他有一段时间支持‘反复旧’,和山东的王效禹差不多。”
毛主席听了脸色一变,然后自言自语道:“看来纪登奎想要接班,今后还要再考察一段时间。”
毛主席本人是反对“反复旧”这种现象的,而纪登奎此举无疑触犯了他的逆鳞。这也是后来华国锋为何能击败纪登奎,从而成为毛主席心中最佳接班人选的原因所在。
尽管如此,毛主席仍然信任与重用纪登奎,而纪登奎也对毛主席忠心耿耿,并在特殊时期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这种特殊的“老朋友”关系一直持续到毛主席逝世。
由于纪登奎在特殊时期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文革路线,得罪了不少党内的老干部。1980年,纪登奎自知很多人对他不满,于是,在会上辞去了所有领导职务,选择激流勇退。退下来以后被安排到社科院当研究员,被特批享受部级待遇。
当被人问起晚年退休后的打算时,纪登奎如此回应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到大学里教书。比如讲政治经济学,在这方面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令人遗憾的是,他想去大学教书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1988年7月,纪登奎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享年65岁。